一、概况
2011年交通运输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2012年正式开始招生。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9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9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名,形成了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学科点拥有一个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产业创新人才团队(寒旱区道路工程新材料及实践创新人才团队)、两个校级学科团队(寒旱区道路结构及灾害防治学科团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团队),团队有“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1人,自治区“草原英才”2人、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1人获“杜庆华力学与工程”奖、1人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本学科学术气氛浓厚,在内蒙古地区交通运输及基本建设行业具有较大影响。不仅肩负着为自治区乃至全国培养交通运输行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并积极与科研院所、设计和施工单位联合建立协同创新基地,为研究生的培养、联合进行科研攻关、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效的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横向课题14项,进校科研经费1058万;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办协办高级别学术会议2次;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50余次。研究成果获2017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20年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在内蒙古交通基本建设工程中经转化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定位与目标
交通运输学科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坚持“发挥人才培养和学科优势,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特色;以陆路交通、航空交通为研究主体,以创建内蒙古地区一流学科为核心,彰显工科大学的学科优势,在内蒙古地区推动科研成果在交通行业中的转化,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满足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三、优势与特色
内蒙古是国家的北部生态屏障和重要能源基地,北与俄罗斯、蒙古接壤,是自治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沿线陆港空港建设,实现 “交通强区”跨境经济合作的重要通道,面对我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航空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寒区道路适应性材料与结构的研发及陆路交通、航空交通的智能化、信息化为主线展开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已成为该学科的优势。本学科在长期的科研活动中凝练了稳定的具有地区特色的研究方向:“内蒙古寒旱区气候环境下道路工程结构及材料力学行为及灾害防治研究”、“道路工程中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技术及应用”、“公路交通安全与智能化控制技术”等。学科点针对内蒙古地区寒冷、干旱、大温差及强紫外线等特殊气候环境,注重学科交叉融合,采用多尺度力学手段对道路结构及材料进行研究,开发耐候性道路工程材料与结构,研究成果在内蒙古公路工程中推广应用,提高了道路工程质量;开发废胶粉、钢渣、路面回收材料等的循环利用方法,以及应用温拌技术进行节能减排,推动了区域道路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响应交通强国国家战略,针对内蒙古地域公路特点,对高速公路运营大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并对运营管理提供建议,为保障交通安全,应急处置、决策指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科技竞争前沿、面向当前和未来交通运输人才重大需求,立足内蒙古,走向全国,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养和科研学术道德,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和发展趋势,具有研究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和适应发展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性能和建设技术、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控制与管理、载运工具安全运用及维修保障等领域及相关行业从事科研、教学、专业技术或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学科方向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下设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二级学科方向,分属于土木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和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六、国内外影响
内蒙古是实现跨境经济合作的重要陆路通道,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倡议,面对交通强国战略,面对自治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寒区道路适应性材料与结构的研发及陆路交通的智能化、信息化为主线展开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已成为该学科的优势。团队紧跟学科前沿,注重学科交叉,针对内蒙古地区寒冷、干旱、大温差及紫外线作用的特殊气候环境,开发具有地区适应性的道路工程材料及道路结构,并在内蒙古通辽、赤峰、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地将降噪路面、混凝土桥梁桥面铺装、桥面防水等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数据更新截止于202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