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本学科归属于土木工程学院。本学科始于1951年成立的绥远省高级工业学校,是内蒙古工业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1958年成立内蒙古工学院,设工民建专业招收本科生;1984年学校设力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按相近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2016年学校设工程力学二级博士点,土木工程按相近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新世纪,学科专业进入快速发展期:2001年获岩土工程硕士点、2003年获结构工程硕士点、2005年获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2010年获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24年获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支撑本学科的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2006年获自治区品牌专业、2012年通过住建部专业教育评估,2017、2024年两次通过住建部专业教育评估(认证)复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20年通过住建部专业教育评估,2023年通过住建部专业教育评估(认证)复评。
经过七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科点已成为内蒙古地区土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创新策源地、服务社会示范地。
二、定位与目标
本学科本着“立足内蒙古,面向内蒙古,辐射全国”的发展定位原则,紧密围绕自治区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土木工程行业问题展开科研攻关,解决地区建设中的实际工程问题,加大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的力度,为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继续保持学科在自治区内的领先优势,逐步扩大学科在西部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25年前后建成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一流学科。
三、优势与特色
学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校友遍布内蒙古自治区以至全国各地,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科发挥地区民族特色和学科优势,为蒙古国培养了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促进了中蒙两国文化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效果明显,导师队伍逐步壮大,素质逐年提高。目前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内蒙古突出贡献专家3人和草原英才13人。学科抓住西部大开发及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机遇,依托内蒙古自治区土木工程结构与力学重点实验室,针对自治区寒、旱、风沙侵蚀、盐渍腐蚀以及能源丰富等地域环境特点与优势展开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且有效实现了社会转化。近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承担国家基金项目24项,省部级重大专项6项,项目总经费近亿元。本学科在西部地区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区域适应性路面材料设计方法及固废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区域性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农牧区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等方面取得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成果,在内蒙古省际大通道、扶贫攻坚、内蒙古文创园等重大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拥有土木工程结构与力学重点实验室、生态型建筑材料与装配式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建筑检测鉴定与安全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平台,拥有矿物固废制备低热混凝土研究与实践创新人才团队等多个产业创新人才团队,实验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四、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领域内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能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地区实际工程问题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然观。通过组织活动、参与比赛等,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通过学术交流、专题研讨、合作研究、实践训练、课题参与、创新竞赛、论文写作等环节,培养研究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精神及交流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同时,加强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管理,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并持续运行监督制度,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五、学科方向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设8个学科方向:
1.岩土工程
研究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评价场地自然灾害,建(构)筑物地基基础的设计、施工、检测和监测,边坡、挡土结构、堤坝等土工构筑物稳定性。研究范围包括理论和数值模拟、土的本构、室内试验、现场检测和监测,以及土工构筑物的设计与施工。
2.结构工程
研究结构体系的选型、力学分析、设计理论和建造技术,通过运用基本的数学力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性地使用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使工程结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地满足各种功能要求,包括工程结构设计理论及应用、工程结构抗震理论、工程结构及材料耐久性、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应用等研究方向。
3.市政工程
研究水社会循环过程中的水质科学问题与保障技术,包括城市水资源工程理论与技术,水质工程科学与技术,建筑给排水理论与技术,水工程材料,水质监测方法等。围绕区域水环境特点,为解决地区水污染及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防治、水质安全保障、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与利用等问题,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设置水处理新技术、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污水及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研究方向。
4.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
研究用合理的能源形式和最少的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基础上,营造人类生活健康舒适和生产工艺要求的环境等有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主要包括民用与工业建筑、运载工具、人工气候室及农业设施中的热湿环境、洁净度及空气质量的控制,为实现此环境的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等人工环境控制设备系统,与之相应的冷热源及能源转换设备,以及燃气、蒸汽与冷热水输送系统。
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通过综合应用土木工程和其它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建立与发展能够提高土木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人为和自然灾害能力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技术。主要研究各种重大灾害的成灾模式、破坏作用和毁损效应,发展和完善工程结构防灾设计理论和方法,积极适应并服务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
6.土木工程材料
追踪土木工程材料最新发展前沿,掌握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应用现代土木工程材料过程中所呈现的诸多特点,系统研究土木工程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将材料组合技术与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推动传统材料的技术升级,开发新品种、新功能、新特性的高级土木工程材料,满足行业和社会的需求。
7.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通过智能化建造、绿色化建造和管理,提高中国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质量。综合应用土木工程与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含人工智能)等学科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基础设施、工业民用建筑和房地产开发等各类土木工程,开展从可行性研究、开发策划、规划设计、开工建设到竣工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全系统过程的经济分析、决策计划、监督控制、组织协调等工作。
8.地下工程与地质技术
研究地下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解决与之有关的地质问题。主要解决地下工程中的岩土力学、地下结构抗震、地下结构耐久性等问题;采矿工程中的矿山压力及控制、矿井灾害防治、绿色开采方法问题;地质工程中的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关系、地质灾害问题。
六、国内外影响
学科点积极响应并承接习近平总书记交办的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五大任务,并在国家 “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布局中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聚力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新型城镇化、推进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加速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聚焦区域寒旱、风沙、盐渍等特殊环境,形成了土木工程材料性能演化机理研究、固废资源化利用、绿色建材研发、低碳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区域建筑诊治与更新改造等特色研究方向,解决了区域复杂环境下土木工程材料性能改善和提升、绿色建材研发和应用、低碳结构抗震设计等众多关键技术问题。围绕厅局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协会学会等需求,组织“科研团队+科技特派员”工作模式开展服务。受内蒙古住建厅、生态环境厅、乡村振兴局等委托完成多个调研报告,为决策提供依据,投身内蒙古大型场馆、地铁与城市快速路、新机场等重大工程,乡村振兴等民生工程,多项参建工程获“鲁班奖”、“詹天佑奖”。其中,“农村牧区脱贫攻坚危房鉴定改造”得到人民日报专项报道;编制《农村牧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30余项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学位点牵头内蒙古土木工程学会、内蒙古勘察设计协会等行业组织,为内蒙古土建领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学科点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蒙古国、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相关高校院所联合共建“生态环境土木工程国际创新中心”等四个国际合作平台,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科研项目、举办国际会议,并与蒙古国科技大学成立中蒙国际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中心,不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作用持续凸显。学位点已经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和服务地区经济建设能力的民族地区高级基本建设人才培养基地。
(数据更新截止于2024年11月)